历史上的吴淞,借助独有的区位优势,兴办教育,孕育了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同济大学、国立上海医学院等8所院校,成为中国最早的“大学城”之一。新时代的宝山,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勇担新使命、奋进“北转型”,迈上了“科创强区”的新征程。
“十四五”以来,宝山区委、区政府围绕上海市委、市政府赋予的“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定位,抢抓战略机遇,瞄准前沿科技攻关策源,推动成果加速孵化转化,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孕育的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集聚科创要素,激发科创活力,壮大科创产业,培育科创生态,书写着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的新篇章。
主动作为服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瞄准成果转化“塔尖重器”,宝山区前瞻布局,通过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进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现有平台创新能力,开展初创成果概念验证等,持续注入科技创新动能。
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由复旦大学赵东元院士牵头组建,是上海市国家实验室“3+4”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围绕功能介孔材料、纤维与柔性材料、高效储能材料、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和开放合作。
2024年宝山区科技创新推进大会上,两个新载体——上海大学-吴淞材料实验室联合研究院、上海吴淞复宝材料实验室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前者瞄准成为“材料领域的AI研发平台”,后者聚焦成果批量转化,率先探路“企业研发代工”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不久前,基于赵东元院士领衔的介孔材料技术基座“长”出的安全储能设施应用——水系电池实验室进驻宝山复旦科创中心。该实验室将携手宝山区成立相关公司,培养职业经理人专门服务该实验室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同时加大区校合作力度,将在宝山区设立规模更大的中试实验室,直接接驳产线。
院士实验室喜讯频频,展现了宝山区充分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做好技术“强支撑”、攻克“硬科技”、培育“新产业”的决心。通过服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宝山区正不断推动体制机制上的解绑创新,携手科研实力雄厚的院士实验室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理论瓶颈,产出一批重大原创技术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核心创新能力的一流企业。
概念验证,包含技术验证、商业验证,是创新成果转化的必经环节。前者聚焦“技术产品能否实现”,后者关注“市场在何处”。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宝山区在2023年打破由高校院所内部建设概念验证中心的传统模式,鼓励区内大学科技园、重点科创平台、特色产业园区、科技领军企业等市场化主体与高校院所合作或依托高校院所等多种模式建设概念验证中心。
通过制定区级层面的《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宝山区构建了包含从概念(项目)遴选、验证评估、资金支持、创业孵化到投融资的全流程概念验证服务体系。为了让更多元主体参与进来,共同挖掘“科创种子”,宝山区组建了由技术专家、创业导师及服务机构组成的概念验证导师团队,提供技术验证、商业梳理、产业分析、投融资对接、企业发展等服务。
2023年9月,上海大学环上大智能制造概念验证中心率先亮相,上海大学工训中心负责提供试验器械,确保技术验证更精准可靠;环上大科技园负责输送具有技术、市场转译能力的“技术经纪人”,帮助科研团队预判、对接市场需求。去年12月“T3科创街区”落成之际,宝山区先进材料与医疗科技概念验证中心同步入驻。聚焦“六大产业”,宝山区目前已认定环上大智能制造、二工大碳中和等首批7个概念验证中心,加速推进落地。
形成具有宝山特色的科创赋能新范式
科技创新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主体合理地共担风险,才能让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宝山“先投后股”创新改革试点,便致力于推进这“四敢”,实现各方共赢。
2021年7月,宝山区作为上海市唯一一个地方政府主体,揭榜国家有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先投后股”创新改革试点任务。次年8月,宝山“先投后股”试点方案正式发布。历经两个月的项目征集、遴选认证及行业专家参与的13场评审论证会,首批7个来自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材料领域的立项项目从48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资金扶持近3000万元。
2023年底,宝山区与第二批“先投后股”立项项目签署《项目建设合作协议》。先进封装声光辅助键合设备——ULAB、应用场景导向型酶工程产品开发与产业化等9个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从70余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签约完,宝山区还把第一批7个立项项目的负责人请来,与第二批项目负责人分享企业发展“成绩单”。在“先投后股”政策助力下,首批7个立项项目实现自加速发展,分别完成样机(品)研发、中试线搭建、临床试验等重点工作。上海同芯构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天域光联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进入转股流程的项目,目前已率先启动市场化融资。
经过两年实践,“先投后股”“宝山模式”越发成熟,从起草方案、启动征集到项目遴选,宝山区建立了一套标准化工作体系,与长三角国创中心“拨投结合”联合支持项目的路径探索,成为上海市首个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合作开展“拨投结合”的区域。近120个项目经过层层遴选,现有16个完成立项,扶持金额超亿元。在“先投后股”创新实践基础上,宝山区还拓展充实了“先租后股”“先服务后股”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全方位帮助项目从早期孵化到快速成长,形成具有宝山特色的“三个先后”科创赋能新范式。
大学科研团队搞技术是强项,可在财务、企业管理、发展战略方面起初思考并不深,如何从实验室模式的项目团队进化为更专业的商业化团队?人才支撑方面,宝山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宝山技术转移有限公司集结了一批有一级市场股权投资、财务、数字化营销等综合背景的专业人员,除了做好立项项目投后管理工作外,还将作为“未来合伙人”,持续跟进首次未能立项、但已入选培育库的项目。他们创立的五维项目管理体系,从项目入库开始评估其商业、团队、合规、营销、资本五大方面的能力,同时根据项目短板有针对性地提高项目五维属性。“五个一”项目服务机制,围绕商业计划书撰写修改、科创资源对接等方面,与企业伴行成长。
构建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机制
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需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共同发力,组建创新联合体被视为突破瓶颈的一种有效方式。创新联合体是在强化科技力量国家战略背景下提出的一种促进产学研协同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新型组织形式。
2023年3月,宝山区揭榜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关于“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机制”改革任务试点,率先在域内成立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成立两个多月后,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便传来喜讯:颅内压监测、药物安全性检测两个项目顺利从医院“孵”出,一家创新联合体成员企业也对接清华大学进行订单式研究。
根据《宝山区创新联合体备案工作指引》,领军企业在联合攻关中发挥牵头作用。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表示,作为“出题者”,牵头企业具备较强科研实力,但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往往涉及多个领域,科学研究的跨学科性、互赋能性特征愈发突出,这也是企业需要拆分技术需求、找到合适的“揭榜者”共同“答题”的原因所在。而牵头企业同时作为“应用者”,进行人员、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具有明确的商业化目标和应用场景,本身对于攻关需求紧迫,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创新联合体“联而不合”。
以宝山区医疗器械创新联合体为例。牵头企业复星诊断提出开展数智化生免分子实验室系统的研发课题,预计建成后将充分满足未来医院检验科智能化、数字化需求,快速弥补长三角地区在该领域的短板,形成技术领先的智能化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为推进课题,复星诊断联合上海大学、吴淞医院、泰州泽成等成员单位共同攻关。在创新联合体架构下,各成员单位签订了组建协议,建立责任清晰、权力透明、利益分享的协作机制,明确拟攻关的重大课题和各方任务分工、权利义务等,确保了成员之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作用的同时,“有为政府”也不缺位。《宝山区创新联合体备案工作指引》明确了区域内创新联合体的组建条件和备案程序,要求牵头单位联合成员单位共同编制创新联合体建设方案,阐明建设意义及必要性、建设基础及优势、建设思路、预期目标及重点任务、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保障措施和进度计划等。“比起单纯提供研发资助,政府部门更着力于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运行机制,以此协助创新联合体明确攻关任务、保障各主体利益共享。备案制度将常年开放,希望企业发挥能动性,成熟一个备案一个。”宝山区科委负责人表示。
支持政策方面,除设立创新联合体培育专项经费,分阶段给予研发攻关、里程碑绩效评价后奖励等经费支持外,经备案的创新联合体还可享受宝山区“科创30条”“人才新政25条”、《宝山区大学科技园专项政策》等政策扶持。“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本质是加快培育若干本土科技领军‘链主’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为此,宝山区将根据市场需要和细分行业特点,打造‘一体一策’政策‘服务包’。”宝山区科委负责人介绍,针对不同创新联合体,政府相关部门将设立帮办专员,帮助创新联合体协调跨部门、跨领域创新资源,形成全链条、全方位的政策服务体系。
今年4月,宝山区医疗器械(体外诊断)创新联合体、合成生物(重组药物)创新联合体、先进材料(碳纤维)创新联合体,发布联合攻关计划,标志着宝山区构建多主体全链条的创新联合体机制进入快车道。
打造“吴淞湾”产业发展空间格局
基于当前现有规划、产业发展现状等综合考量,宝山区正谋划打造“吴淞湾”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即“一湾、两极、五园”,瞄准前沿科技攻关策源,推动成果加速孵化转化,打造创新创业集聚区。
强力打造创新策源“一湾”——沿淞南镇、吴淞街道、友谊路街道布局建设吴淞材料实验室、宝武中央研究院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打造前沿研发引擎湾。大力发展成果转化“两极”——西部区域围绕环上大科技创新核,东部区域围绕上海北大科技园、宝山复旦科创中心、同济大学科技园宝山园等大学科技园打造成果转化加速极,积极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落地孵化。高效联动产业承载“五园”——依托北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园、超能新材料科创园、上海机器人产业园、数智南大产业园、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五大市级特色产业园,为孵化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量身打造产业化基地,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和科技创新企业集聚。
立足打造“吴淞湾”,宝山区正从最有条件、最有优势的领域做起,着力做强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开辟“人有我优”的新领域,宝山区紧盯产业链核心环节,找准赛道、构建生态、加速成势,加快补链延链固链。比如生物医药近年发展迅猛,其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100%,企业数增至近400家。传统优势领域如钢铁,演绎着“钢花”变“云花”的新故事。目前,宝山区钢铁电商平台交易量占全国六成,上海钢联螺纹钢价格指数成为现货与衍生品国际结算指数。
抢抓“人无我有”新赛道,宝山区对照全市明确的5个未来产业,重点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材料、未来智能。比如,聚焦细分领域,通过“一业一策”促进合成生物等重点行业发展。前不久,围绕《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一核两翼”规划要求,宝山区与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牵手”,将合作共建从分子发现、功效评价、菌株构建、发酵纯化、检验检测、配方开发到生产制造的高价值分子转化平台。高价值分子转化平台即将落地的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今年将通过自建厂房和“腾笼换鸟”新增数万平方米的载体空间,可有效承接高效底盘细胞铸造、自动化生物过程工艺装备及产业配方开发所需的基础设施。未来,宝山区与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还将共建工作专班,总体协调平台基础设施、产业基地建设以及平台运营的规划及实施。
今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也是宝山区新一轮科创中心主阵地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之年。科创发展正逢其时,适逢其势。下一步,宝山区将布局科创全链条,坚定不移打好“主动战”,坚持引育并重,打造吴淞材料实验室领军的新型研发机构矩阵,在概念验证、大学科技园和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上主动拉高标杆、争创一流,高效赋能产业链;优化科创全过程,善作善成打好“攻坚战”。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创新机制,实施宝山特色“三个先后”精准赋能体系。深化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造“有效市场+有为政府”联合攻关模式;面向要素赋能,打好“系统战”,进一步优化“科创30条”“先投后股”等科创政策体系,深化与长三角国创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重点平台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网络,营造优越科创生态。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区域转型的新路,做好科技、产业与城市融合的大文章,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
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用于学习与交流,如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谢谢!0376-639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