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县域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单元,是种业产业链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种业振兴的关键突破口。推动县域种业高质量发展,既是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当前,县域种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比如种子企业“多、小、散、弱”,行业集中度不高;研发力度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种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中层力量断层,年轻力量不足等等,迫切需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企业为载体,以政策为保障,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现代种业体系,为端牢“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
强化科技赋能,构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
加强现代种业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动种业科技创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很多领域的育种基础研究已经由“跟跑”“并跑”转向“领跑”,生物育种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创新已驶入“快车道”。比如,登海种业的“超级玉米育种团队”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玉米遗传育种与栽培学创新团队”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但是,仍有部分领域依旧停留在“眼看、手摸、秤量”的传统杂交育种层面。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掌握发展主动权。要全面提升种业创新水平,依托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烟台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系统性布局种业创新项目,建立区域性种业创新平台,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原创性研究,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新品种、新品系。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建立本地特色作物种质资源库,挖掘优质基因资源,为品种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培育市场主体,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群
种业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力量。全面增强种子企业实力,打造符合本地特色的“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集群是破解种业行业集中度不高的有效路径。一方面,培育壮大种子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淘汰或兼并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提升本地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集中度。例如,莱州市成功构建以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登海种业为龙头,“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支撑,21家特色化、专营化种业企业为基础的种业发展格局,拥有“全国育繁推一体化”企业3家,占比超过全省的1/5,形成了种业企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另一方面,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尤其是强化科企联合创新攻关。针对不同规模的种业企业,引导企业分别采取品种转化、联合育种、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提升科研育种能力。引导企业进一步加强育种攻关的市场针对性,建立健全“要素跟着市场走”“企业+研发平台+研发团队”的协同育种机制,加快种业产业提档升级。
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种业市场秩序
加强市场监管,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是保障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理顺种业监管执法,建立健全种子质量追溯体系,从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使用等多个环节实现全过程监管。落实种业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对种业企业的资质条件严格把关,防止低水平、无资质的企业进入种业市场。加强种子质量检测,加大抽检力度,增加抽检频次和范围。严格执行种子质量标准,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犯罪行为,强化部门间协同配合,开展专项行动,提高侵权案件的查处效率,切实保障种业市场规范、稳定。建立种业信用评价体系,将企业的信用评价结果与企业的市场准入、项目扶持等挂钩。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种业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企业和农民的法律意识和质量意识;加强对种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
完善支持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完善种业支持政策是促进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强化政府引导和服务功能,制定出台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用地保障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发展成本,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全面强化要素保障,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尤其在种业人才的“引育用”方面,坚持三向发力厚植人才沃土,为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拓宽种业企业融资渠道,加大对种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鼓励支持金融机构针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有科研、轻资产、弱抵押的种业企业,创新推出乡村振兴贷款、种子研发贷款等符合种业特色的金融产品,加大对种业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另外,依托“三农”技术培训,积极推广与新品种相配套的新技术、新机具,实现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加快规范化生产技术的普及应用。帮扶种业企业加强宣传推介,组织企业参加国内高层次展销会、推介会,不断扩大本地种业企业的行业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