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结推广近年来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聚焦稳粮保供和种植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在深化创新引领、提升服务效能、履行主责主业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全国农技中心组织征集了种植业技术推广典型案例。自6月10日起,陆续展示推介20个典型案例,内容涵盖体系队伍建设、机制方法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农业防灾减灾4个方面,以供学习交流。
阳谷县是山东省粮食生产大县,耕作方式以小麦、玉米轮作为主,常年种植面积160万亩以上,总产16亿斤以上。近年来,作为“全国小麦、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阳谷县围绕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强价值的思路,着力推进农机农技融合,强化农技推广服务,有效支撑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2024年“吨半粮”示范区定水镇郭庄村小麦亩产量达819.25公斤,创山东省优质小麦单产历史新高。
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高效农技推广体系。实行县级专家包乡镇、乡镇农技人员包村、村干部包地块的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建立“农业专家+农业技术员+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技术服务机制,关键农时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指导,实现农技服务“零距离”对接,夯实“机、技”融合落地推广基础。
二是产学研协同提推广效率。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聊城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引入高水平智力支撑,支持地方科学研判生产形势,提升技术指导能力。加快成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引进一批“良种”“良法”“良机”,集成推广全程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三是提高技术应用主体效益。用好项目资金引导使用包衣良种、秸秆还田、深耕深翻、宽幅精播、播前播后双镇压、“一喷三防”等6项关键提单产技术措施落实,建设8个“百亩田”、8个“千亩方”和4个“万亩片”,示范滴灌式水肥一体化2000亩。整合涉农资金组织“一喷三防”社会化服务,实现小麦“一喷三防”全覆盖,对成方连片100亩以上新型经营组织落实关键技术进行补贴,示范带动全县提升玉米单产。
四是落实粮食生产关键技术。深入开展“万人下乡·稳粮保供”农技服务大行动,累计创建“吨半粮”示范区9万亩,农技人员每年下乡指导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0万份,培训指导种植主体3万余人次,跟踪落实在小麦玉米各生产环节“机技”融合,为实现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取得成效
一是成功创建聊城市首个“吨粮县”。突出耕地保护、地力提升和耕地资源整合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机、技”融合,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主粮年亩产1010.31公斤,成功创建聊城市首个“吨粮县”。
二是集成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围绕控水、控肥、控药“三控”,集成小麦玉米“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推广气吸式高性能机械精量播种配套技术、夏玉米“缩距增密+智能监测+追肥补氮”生产模式。“阳谷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
三是全面提高“机”“技”融合水平。引进推广小麦复式精量条播机、玉米高性能播种机,全面落实小麦精量播种、玉米缩距增密关键技术,累计开展高性能播种机精量播种20万亩次。大型自走式植保机械社会保有量达120台套,年均作业面积约80万亩次;自走式镇压机械保有量达200台套,年均落实镇压面积30万亩次。与兄弟市县签订粮食烘干应急互助协议,扩大产后加工能力,提升了全产业链服务水平。
创新经验
一是强化工作部署。出台《阳谷县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方案(2023—2030年)》,分作物制定三年实施方案和技术指导意见,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
二是抓住关键环节。2023-2024年度,投入资金218万元,抓住小麦播前播后双镇压等6个环节支持种植主体提升单产,示范户平均亩产达600公斤以上。2024年,投入341万元组织“一喷三防”统防统治,有效解决种植主体防治期不准、选用药不科学、防控效果差、废弃物污染等问题。
三是提升装备水平。着力突破制约全县粮食产业生产瓶颈机械化瓶颈,推广自走式小麦镇压器、自动巡航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机械,支持新型现代经营主体30余家,提高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现代装备水平,有效示范带动了播种、镇压、防治关键技术的应用。
四是加强培训宣传。组织科技带头人培训、田间现场观摩,关键农时在县电视台安排专题讲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进技术落地应用。通过各级各类媒体广泛报道,宣传农机农艺融合效果,促进技术传播应用。